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文化 > 科学道德 > 正文
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之五十五: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能力提升”第四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16-09-25 00:06:0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由我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传媒学院主办的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文化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意识形态治理”之第四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能力提升”,于412日下午2点半在中心图书馆9楼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友教授、新闻传媒学院刘丹凌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到场,两位教授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此次学术沙龙的8位主题发言人分别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能力提升进行了阐述。几位发言人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力与解释力、意识形态的跨文化传播与互联网传播、不同层次群众文化建设等多种角度,针对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能力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包括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正确看待文化帝国主义、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力与解释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来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等具体路径。其中,张学亮同学从当下热点话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找突破点,认为当前国家意识形态能力提升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主体供给与客体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而提出了以认知认同能力、批判吸收创新能力、话语转化能力、理论解释力以及理论传播力等五方面的能力建设为基点来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能力。这一新颖的想法激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谈到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能力的需求侧转化,从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到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手段与形式,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一度使沙龙气氛达到高潮。

 

    最后,两位教授分别对此次学术沙龙进行了点评。刘丹凌教授引用阿尔都塞的观点对“文化全球化”和“意识形态”两个关键词进行了分析,并为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理论和知识的储备、问题意识的培养、现实问题理论化探究等方面。王永友教授对此次沙龙进行了总结性点评,王老师指出对于限时发言要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并提出要充分重视观点向实践的转变,即从ideaaction的转变;并以美国电影为例,阐释了价值观传播手段的隐蔽性,以及对于我们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能力提升的借鉴意义。



 

    迄今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文化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系列已经圆满结束。回首整个历程,从“文化全球化浪潮发展趋势探究”“文化全球化浪潮下社会思潮传播规律探究”,到“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与国家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再到“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能力提升”,四期主题层层深入,与会同学与教授嘉宾围绕文化全球化与国家意识形态治理这一主线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讨论,碰撞出了学术的火花,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沙龙活动,同学们收获颇多,纷纷表示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从不同学科同学的观点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思考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提高了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