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推荐新闻 > 正文
西南大学含弘大讲堂之历史名家论坛“走在政治与金融的边缘:民国‘短命’财长黄汉樑的财金生涯”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 2022-11-02 15:50:0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22年9月29日,由西南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承办的含弘大讲堂邀请了厦门大学张侃教授作为主讲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刘志英教授主持,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来自西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12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侃教授认为在历史研究中需要注重对个体人物的关注,这不仅是本次讲座的选题缘起,也是对当今新史学的整体反思。张侃教授提到台湾“中研院”王汎森先生的一次讲演,他谈到随着新史学的展开,其对技术的引入降低了学界对于人的关注度,这使得史学研究多关注于群体性活动,与传统史学中对于个体人的关注形成鲜明对比。钱穆先生和马克·布洛赫先生也在各自的著作中谈及个体在历史研究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这进一步说明了个体研究在史学研究当中应该处于重要地位。

对黄汉樑的研究,与其自身的独特经历息息相关。黄汉樑在幼年时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教育和影响,在清华大学卒业后被保送赴美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黄汉樑积极参加学生组织活动,建立了广泛的社会网络,并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任部门负责人。厦门籍的金融家身份使得黄汉樑受到了海外华侨们的关注,婚姻关系更使得其融入到沪上世家的社会网络。由于受到各地的推崇,黄汉樑进入政界,担任金融领域委员会的委员等职,走进了民国金融权力的中心,其自身的政治色彩也愈加浓厚。“九一八”事变后,孙科组阁,任黄汉樑为财政部长。但在国家动荡不安和党内争斗不断的情形下,黄汉樑无法对中央财政进行运作。在两面夹击中,黄汉樑不得不提出辞呈,此即黄汉樑“七天财长”民间戏称的来源。孙科内阁垮台后,黄汉樑亦随之下台。从财政部长之职下台后,黄汉樑未再进入政治圈,而是与他人合作开设公司以“自保”和“套利”。此后黄汉樑一直寓居海外,走完了自己的离散人生。

时代机遇和时局变化造就了黄汉樑身份的多元化和流动性,使得其既具有平衡特征,又常常处于失衡状态。他的人生轨迹历经传统学堂生、庚款留学精英、银行家、华侨代理人、上海金龟婿、政府官员、财政部长、金融掮客、海外遗老等。在动荡不宁的民国时代,又处于频繁流动的城市生活之中,从学校到商界再到官场,他的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社会资本与人际网络的断裂。通过对黄汉樑的人生轨迹进行梳理,能够深入理解民国财政金融的人物命运,也能更好理解民国宏观社会经济的面貌。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大家纷纷向张侃教授提问。其中一位同学向张侃教授请教:“战后国民政府代表华侨对日索赔中,对于兴业银行的索赔非常积极,而黄汉樑与兴业银行有着很深的渊源,这里面是否存在着利益纠葛?”对此,张侃教授表示,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能够完全探究清楚,战后上海银行界停顿,随后黄汉樑等人前去接手相关工作,从其他材料推测来看,两者之间应该存有某些联系,期待以后能有相关史料的发现以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随后,赵国壮教授也向张侃教授请教:“糖王黄奕住及其所创办的中南银行与黄汉樑之间有无联系?他们是否有参与糖业相关的活动?”张侃教授谈到,两者之间肯定有关联,黄汉樑是有参与黄奕住所办产业的事务性活动,但黄汉樑很少投资具体的产业,故糖业作为实业,黄汉樑应该同糖业没有具体关联。讲座最后,刘志英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本次讲座史料丰富,结构清晰,张侃教授以黄汉樑生命历程中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史实为线索,展现了个人命运同时代潮流的互融交错,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呈现了个体人物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他再次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人为本”,需重视人物个体在推动历史进程当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研究生会 供稿:蒋城琛 供图:蒋城琛 校审:赵样 王炳智